0%

如何检视阅读一本书(论述文)|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树形结构)

两个假设

第一,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你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但你觉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来,书中的资讯及观点就起码会对你有用处。

其次,让我们假设——常会有这样的状况——你想要发觉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很有限。

​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信息社会的节奏日益加快,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人们每天要面对海量信息,要面对工作压力,要面对生活琐事,致使很多人越来越焦虑,感觉生活像在踩钢丝。移动端广泛应用以后,因其强大功能,人们本来就不多的自主时间被大量碎片化。为了解决人们要学习进步而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出现了知识付费行业,将读书、学习知识这件事“快餐化”,力求将每天五分钟、十分钟这种零散时间收集利用起来,力求解决人们对于知识的“焦虑”,其效果暂且不谈,思考其背后的原理还是试图改变的人们的学习习惯,利用高效便捷的外衣(时间最省,成本不高),突破人们急于求成的惯性思维,通过大时间周期去改变人们的学习习惯,以求达成自我完善。

主动花长时间去完整阅读经典变成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如何突破时间困局?离不开时间节奏把控,更离不开学习习惯的深刻改变,如阳志平老师的《如何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系统?》一文,说到好习惯三定律、五个原则及行动细节等内容,使人获益匪浅,行动起来吧!我从读书、写作入手,利用工具或模版,来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大量内化高阶模型,逐步建立知识创造系统,寻找建立志同道合的学习群体,和走在时间前列的牛人交朋友,实现终身学习。今天先谈谈如何阅读一本书(论说文)?

读书

读书的意义、目的

读书是帮助我们开一扇体验生活、认识世界的窗,古往今来,评价读书意义、作用的名人名言多不胜数,我们从小到大听这样的大道理耳朵都生茧子了,老生常谈,但读书是一种很孤独、寂寞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某个名人、大咖说的几句话而为之的事,更不是心血来潮就能做下去的事,我们要长期坚持,就必须先要想明白读书对自己实实在在的意义,哪怕开始的时候,只是个简简单单的目的。意义是我们持之以恒的支点,大至生命意义,小到做事意义(目的),每个人都再寻找自己的意义,因此,开始大时间周期读书前,多想想意义,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然后再考虑如何做。

寻找值得读的书籍

选书方式和读书方式有关,贯穿读书始终的读书方式,决定了选书方式,按照时间维度划分,可分为纵向贯穿和横向比较两种方式;还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进入某个陌生而感兴趣的领域阅读;最大众化的被动方式,参考大咖们推荐的书单或者看书评。

  • 时间的纵向维度,以百年为跨度,可以肯定的是,名字能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大师并不多,可参考阳志平老师文章《人生标准九》,挑选其中大师(如赫伯特.西蒙,王阳明、詹姆斯. 马奇和费曼等),进行跟随模仿学习,阅读大师传记和书籍,在思想层面和这些已逝的大师进行交流学习,是一种选书读书的方法。

  • 时间的横向维度,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主题阅读,先选择主题,围绕主题挑选一定数量的书,可以参考社会化评价机制(如豆瓣),通过检视阅读,挑选出与主题相关度高的部分书籍,进行对比、交叉阅读。

  • 某感兴趣领域或工作关系需要进行了解,最佳的方式选书方式,就是大量检视阅读该领域的经典教材,建立核心概念体系,根据教材参考资料或业内专业人士推荐进行扩展阅读。

  • 读书大咖或推荐书单(如阳志平老师的心智黑客等)或参考社会化评价机制中排行榜选择。

检视阅读三件事

书拿在手,不能马上开始逐字逐句开始阅读,而是先从表面全方位观察一本书,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在说什么?和自己的关系?这就是检视阅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相当于两个陌生的青年男女首次见面时,第一件要做的事“以貌取人”,尽量观察,判断是否有进一步接触的必要。检视阅读做哪三件事呢?

获取摘要信息

先看书衣上的推荐语和推荐人(如果有),在看目录和作者简介,在Wiki上对作者背景深入了解一下,最后是章节摘要,索引或参考文献。总之,抓取一本书表面关键信息。

归纳一下:

  • 一本书的推荐序、推荐语(推荐人)、书评等他人阅读后的体会和想法。
  • 一本书的序言、目录、章节摘要、索引和参考文献等书籍概括内容。
  • 一本书的作者,书中作者介绍,或通过Wiki获取作者全面信息,或找到TED中演讲观看(如果有)

简单阅读(浏览全书、抓住结构)

这个部分容易被忽视,大家普遍认为浏览全书是浪费时间,可以直接开始精读了,我开始也这么认为,后来发现:开始精读前,知道这本书作者在谈什么,建立了文章的整体架构(树状结构)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掌握了一本书的树状结构会对后面进一步理解作者意图大有裨益,这一点可以参考MIT的认知科学家Joshua Tenenbaum的文章,快速浏览全书,抓取全书结构(树状结构),对于加深理解,进一步与作者神交都是不可或缺。

注意事项:

  • 通读一遍书,中间不停顿,碰到不懂得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 控制阅读速度:初级选手可用手指当“指针”带领眼球一行一行读下去,手指移动速度要略快于眼睛引动速度。

书上写记录(或读电子书手写记录)

每一段话,可以在旁边写上关键词。每一小节,可以在开头处写上内容总结。每一章的后面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总结内容的时候最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这样你自己再回头来看才能看得懂。

​ ——得到专栏《读书俱乐部》主理人何帆

毛主席老师徐特立老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提笔在书的留白处记录,好处不言自明,个人认为有三个好处,阅读时,如果状态不好,我们容易迷糊瞌睡,这时保持时时持续输出一些文字,围绕书上章节内容自问自答,可以让自己保持清醒;多多记录自己的思想火花,不仅可以积累灵感,而且有助记忆作者观点;便于读后整理卡片,最后整理输出读书笔记。

如何做呢?用下划线、顺序号,画圈、特殊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标记方式,形成自己的标记习惯,将书中的重要关键词,重要关键句,主要论点及支撑论点的论据并编上序号,在书的留白处写出每章摘要和主要内容。

输出结果

检视阅读的目标是什么?是输出;核心目标是什么?是写出一本书的架构(树形结构)

读完后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作者在谈什么问题?

作者借助怎么样的框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必须书写出上面三个问题,问题三是核心目标,有了全书架构就能归纳出全书主题,就能一定程度把握论述结构,为后续分析阅读奠定基础。

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回答三个问题

1、这本书是实用性作品;

2、作者解决读书方法问题,作者把读书分为四个层级,层层递进,论述很精彩,深读此书,不仅可以指导读书,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本书除了十四、十五章简单谈及文学作品阅读方法,其余部分都在谈论论说文。确实是本好书,必须进行分析阅读(精读)。

3、文章架构。

架构

参考资料

1、《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2、MIT认知科学家Joshua Tenenbaum的The discovery of structural form

3、阳志平老师的《如何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系统?》、《人生标准九》

4、得到专栏课何帆《读书俱乐部》

Changlog

2020-3-22创建文稿

2020-3-23修改文字内容

2020-3-24增加图片、参考资料链接

2020-4-5增加章节、修改部分文字

------ 本文结束 ------